我自己有兄弟姐妹,小時候我跟他們有段時間吵很兇,我父母當時的處理方式,我覺得不對。等到我自己做父母時,我用我的方式來處理孩子們的爭執。現在孩子都大了,我卻覺得父母處理的方法跟我的處理方式,結果是一樣的,沒差!兄弟姐妹長大之後感情都很好、都很合得來。

每個父母在處理孩子問題時,都會回想起自己父母以前的某些做法,認為自己絕對不要這樣,因為以前受過傷,所以現在不想讓孩子再走一次。現在我告訴你們,其實沒差多少!因為你們的父母一定給你們很多的愛。而差別在於現在資訊很豐富,瞭解孩子之後,你們比較不會那麼容易動怒,很多事情瞭解了背後的原因,比較能接受孩子。
 
我們的大腦可以粗分為左腦、右腦、前腦、後腦,各有各個該掌管的事情,像人體內的胃、小腸、大腸,各有所司,但只要其中有一個出了問題,整個消化系統就不對勁了。腦也是一樣,腦內的神經是建構在一起的,且不停在建構中,雖然每個區域處理的事不同,可是它們一定要統整 (integration)。研究顯示,一個人腦內各部份的神經要完全統整成熟,大概要 25 歲。女生比較早熟,可能 23 歲。
 
家境不好的孩子通常早熟,原因是人生經歷過的事、體會過的困難,讓他腦神經中的連結、整合,跟順境中成長的孩子全然不同。
 
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在於「左腦、右腦」,下一次討論會告訴您腦中各區域與情緒的關連,幫助您更瞭解您的孩子、也更瞭解自己。

心智像航行於左右腦中間的小船


簡單的說,右腦管「情緒、感覺」,例如:快樂、嫉妒、羨慕、衝動;左腦管「理性」,例如:邏輯、系統、想法、道理、語文。假如你昨天跟另一伴吵架,吵的時候偏向用右腦;吵過之後你慢慢自己理性分析整件事,左右腦同時發揮作用後,事情漸漸平息下來;隔天跟朋友敘述這件事時,是偏向左腦。丈夫說你發脾氣時不可理喻,你否認,因為當你理智多過情緒時,你已淡忘了你當時的情緒。
 
現在用「划船」來譬喻左右腦與自己本身的關係。我們自己像是一艘航行在左、右腦中間的小船。左腦的浪較平靜,右腦的浪起浮很大,船航行在正中間時最舒服,有一點起浮又不致太單調。船若靠近右腦,你會開始感覺情緒波動愈來愈大,心臟跳動加快,想大哭、大叫或臉紅、害羞。
 
靠近左腦是什麼樣的狀況?舉個例子,我 10 歲的孫女兒被 4 歲的妹妹欺負,她說妹妹推她,她的手肘撞到牆,好痛!於是她拿著冰敷袋冰敷,且大哭、發脾氣,此時姐姐偏右腦較多;妹妹說:「他先撞我的,我只是回個手而已,而且我是輕輕的。」此時妹妹靠左腦較多。這就是靠左腦或靠右腦的差別。
 
2 歲的孩子左右腦沒辦法統整,所以跟他講道理講不聽。腦中的整合速度是很緩慢的,而且有時前進,有時倒退,但整體來說是緩慢向前的。我2歲的孫女兒弄痛姐姐了,姐姐來告狀,大叫:「好痛喔!」妹妹馬上說:「我已經說:『對不起』了。」或許你覺得這2歲的妹妹好厲害、好懂事、真會講話,或覺得這個小孩很兇、很聰明、很會辯…,其實這只是孩子語言發展中的「鸚鵡期」而已,她只是複製過來的「話」,她不懂「對不起」的意思,連左腦都沒用上。很多媽媽發現自己的小孩這麼會回嘴,心裡會想:完了!這小孩怎麼那麼厲害!
 
其實問題都是自己想出來的─自己會想這孩子比較奸詐、那個小孩比較老實……請你不要這樣貼標籤。如果你懂左右腦的話,你會想:這個孩子心中的小船現在靠向左腦了,我要教他偏右腦、同理心多一點;她現在偏右腦了,我要幫她往左靠、理性一點,讓孩子心中的船慢慢往中間航行。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理智、有邏輯又富有感情的人。
 
4、5 歲的孩子憑良心講,他們的船還沒辦法穩定的在左右腦中間航行,他們會在中間搖擺不定,你感覺他偏右腦時,他的情緒就來了;你感覺他偏左腦時,他開始強辯、講歪理或者很冷靜。不是偏左腦就最好喔,很多重大刑案的罪犯都慣用左腦,因為他們是沒有情緒的,所以有時候鄰居會說:他人很好耶,不像會做這種事的人…。殺人魔、重罪犯通常是在沒有愛的環境下長大,他們的左右腦沒有被正常的統整,所以他們是偏靠左腦,平常看起來很客氣、彬彬有禮,犯罪時也沒有罪惡感,甚至是沒感覺。但是你們不用擔心孩子會變成這樣,因為我們給孩子的環境是一個愛的環境。
 
孩子在統整左右腦的過程中,他們的外在表現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,引發成人對他們的誤解。我想透過我剛剛的講解,有些家長開始瞭解為什麼您的孩子會有這些問題。剛這位家長說,孩子問她:「媽媽,妳到底是愛妳生的第幾個?」媽媽回答:「每一個孩子我都愛啊!」這個對話是很好的!讓孩子平衡於左腦與右腦間。您剛提到他前一陣子常尿床、情緒失控,表示他那陣子比較靠近右腦,會無故的發脾氣,因為一些問題父母與學校處理的不好,孩子產生莫名的壓力,處理得宜之後,他慢慢會回到中間來。但不是回到中間來就一帆風順了,孩子還是會擺盪於左右腦間,跌跌撞撞的。

讓孩子適度宣洩情緒


孩子產生情緒的時候,要先讓他發洩,如果他想哭,就讓他哭。下一次我們講前腦與後腦的時候,你們會明白為什麼需要這樣。
 
有一次我們家吃晚餐的時候,第二個孫女兒 (4 歲) 腳就蹺在桌子上。爸爸說:「妳怎麼吃飯愈來愈沒有樣子了?腳不放下來,就去跟妹妹吃。」妹妹 (2 歲) 在廚房的小桌子吃飯。爸爸請保母帶 4 歲的姐姐去廚房的小桌子吃,姐姐開始大哭。我們的家規是,哭,就要自己去樓上吃飯。爸爸說:「把她帶到樓上去吃。」我說:「等一下。」我故意跟爸爸說:「她不是妹妹,妹妹哭起來沒法兒自我控制。『哭』如果沒有聲音的話,等於沒有干擾我們,我們如果不看她,繼續吃飯,就感覺不到有人在哭。沒有打擾到我們就不用上樓吃了。」我再對著 4 歲姐姐講一次:「哭,我們不看你,你也沒有哭出聲音,我們也不知道有人在哭。」她馬上深呼吸,變成沒聲音了。
 
我跟大孫女兒 (10 歲) 講:「實際上哭有分很多種:大哭,是小時候,沒辦法控制自己,不能又哭又不出聲音;還有一種哭,是要哭給別人聽的,我要哭,但我不是非常傷心,可是我要別人知道我不高興。」4歲的姐姐在旁邊一直發出小小的抽噎聲,我都不看她。繼續說:「哭有多少種呢?一個演員跟我說:『當鏡頭照到我左邊的臉,我只要左眼掉淚就好了,右眼不會掉淚,因為我不要浪費眼淚。』」我開始分析很多關於「哭」的事,像拍電影時,想讓畫面好看,不能哭的很難看,只能眼睛紅,鼻子不能紅……這樣把「哭」一分析,「哭」變得很有趣味,那個在哭的也不哭了,就說:「奶奶,我現在已經不哭了,我不但控制我的聲音,我也控制我的眼淚了。」

用複述法幫助孩子還原事情的因果


假設有一天,你跟孩子在路上散步,有一個陌生人撞到孩子也沒停下來就匆匆走了,孩子跌坐在地上開始大哭,這時你會怎麼做?家長通常會把小孩抱起來,然後說:「我們等一下去坐搖搖車。」「我們去吃冰淇淋。」或「那個人真壞,他推你,沒關係、沒關係…」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若以腦神經科學的角度,我們不該用轉移的方式,因為事件還是沒被解決。
 
發生的事像在孩子腦中種了一個結,例如:被狗咬、水打翻被媽媽打,這些事件像存在於腦中一個個的結,可是孩子也許還不太會跟自己解釋,他腦中還沒辦法整合出直線思考 (linear thinking) ─「因為…,所以…,然後…,於是…」,所以我們要幫助他統整左右腦、整合思考模式,以免他以後遇到類似的情境就怕。我們使用的方式叫「Name it and tame it」,讓孩子反覆說出事情的原委,以撫平、打開他心中的結。
 
家長適度的引導、重覆孩子的話,讓孩子自己慢慢拼湊出事情經過。媽媽:「剛發生什麼事讓你哭?」孩子:「推。」媽媽:「有人推你。後來呢?」孩子:「痛。」媽媽:「有人推你,讓你很痛。為什麼痛?」孩子:「跌倒。」媽媽:「有人推到你,你跌倒了,讓你感覺痛。哪裡痛?」像這樣問孩子問題,重述孩子的答案,幫他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穿連起來,順出完整的句子,直線式的幫他解釋、引導,這就是整合出來的linear thinking。
 
這樣的過程讓孩子愈來愈會想事情,邏輯思考可以幫助孩子航行在左右腦之間。但我們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喔!因為我們不希望孩子變成振振有詞、很會講話的人,情緒是必要的,情緒沒有對或錯,但行為卻是有是非對錯的。孩子說話無禮、打媽媽,媽媽要馬上阻止,這是行為問題,不能以情緒問題做藉口來放任孩子。
 
家長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容易偏左腦或右腦,如果你是一個容易偏左腦的人,你會覺得你的孩子容易無理取鬧;如果你是一個偏右腦的人,你會覺得你的孩子總是愛強辯,歪理一堆。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,想想當下自己的狀況是什麼,是不是在左腦和右腦中間。如果你自己當下已經在冒火了,就不要處理這件事。當孩子在無理取鬧的時候,你難免也會想發火,但你瞭解我的今天講的左右腦理論時,也許你就可以控制自己。

用同理心讓孩子瞭解別人的感受


處理孩子問題時,可以讓自己臉上的情緒跟孩子臉上的情緒一致,例如,他是難過的臉,你複述他的話時,也難過的說:「他推你,你很痛,所以你生氣了。」用臉上的表情告訴他,你懂他。這個「同理心」已經馬上讓他降一半的火氣了。但重點是,一離開現場,你的情緒就原到回來的樣子。千萬不要看到他難過,你就跟著難過,若你跟著難過,以後他會習慣把他的事視為你的事。
 
當兩個孩子吵架,通常會有一方偏右腦,一方偏左腦。偏左腦的一方,通常比較冷靜,例如說:「我只是不小心碰到他。」偏左腦的孩子你要讓他心中的船往右偏,讓他瞭解別人的感受,就冷靜的跟他說: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分別出來『推』跟『碰』的差別。」成人要用右腦情感來做相同的情緒表情(同理心),用左腦語言來整理、敘述孩子的情緒感受,幫助孩子統整自己,走在左右腦中間。

以客觀的角度幫助孩子


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拌住!不管孩子怎麼吵、怎麼鬧,家長不要被影響,要當一個幫助孩子長大的人。但通常我們不是如此!我們都倒過來做:通常是把他們大罵一頓,把自己的情緒宣洩出來,罵完了之後,心裡就產生內疚,然後會想辦法補償孩子,不會幫助他們長大。對不對?
 
用重複孩子的話來幫助孩子的直線整合性思考,讓孩子原本偏左腦或右腦的船慢慢回到中間。跟孩子談完了,事情也結束了。我們處理這件事不是要評論誰對誰錯,只是幫助孩子思考、統整、同理心,讓他們左右腦的妥善的平衡、整合。

接下來請家長舉出實例。

家長實例 1


【例一】有一次只有我跟女兒(2 歲 8 個月)在家,我逼不得已一定要去樓下超商辦事情,我預期只花 2-3 分鐘,所以我跟他說,我去樓下倒個垃圾,一下就上來,她也同意了。結果辦事情的過程出了一些狀況,變成我 5-10 分鐘後才到家。我到家時,家門打開,孩子大哭,我也嚇一跳。此時該如何處理?
 
家長做法:趕快過去,抱著女兒一直說:「對不起、對不起!」然後說:「你哭哭你怕怕嗎?」慢慢女兒心情較平復,回應:「對…你出去…我怕怕…」我問:「那為什麼門打開了呢?」她說:「我找媽媽,找不到媽媽…」接下來幾分鐘的時間,我就把她講的內容,再講一次,我跟她一起重覆這個過程,聊她為什麼把門打開、為什麼找不到我,一直重覆對話之後,她不哭了,感覺好像變理性了,情緒有自己控制住。直到最後,她好像完全清醒了,就講了一句:「爸爸倒垃圾都會帶我去。」
 
Lam 回應:妳處理的非常有智慧!一直重覆去敘述這件事,去解開孩子心裡的結。這件事情如果處理不好,她以後看到媽媽出去就會怕,這個結會很久才消失或一直不消失。因為媽媽處理很好,這個陰影當下就消失了。發生的事情要幫助孩子講出來,一次次的重述會把這個陰影沖淡,甚至今天講完,隔天再聊,或爸爸倒垃圾時再講一次,直到她可以快快樂樂把事情講出來,那個陰影就完全消失了。

家長實例 2


【例二】哥哥在騎搖搖馬,妹妹想坐在他後面一起騎,哥哥不讓她,假裝沒看到妹妹,繼續騎,但我眼看搖搖馬快撞到妹妹了,就叫哥哥停下來,哥哥說是妹妹一直跑到他後面,要我叫妹妹走開
 
家長做法:當時我手邊有事,無法把妹妹抱開,所以只好叫哥哥停下來,哥哥不斷抱怨:「都是妹妹的錯!誰叫她要跑來我後面!我就在玩啊。」我反問:「那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?」哥哥說:「沒辦法。」回來的路上他一直心情不好的表情,晚上我幫他洗頭的時候,他就大叫:「哎呀!你弄到我的眼睛了!我討厭你!」我說:「那你自己洗!」他叫:「不要!」我叫:「那我也沒辦法!」最後我隨便趕快沖一沖,要他快去睡覺,我說一定是前一天他沒睡好,所以火氣那麼大。
 
今天早上起來我就跟他說:「你昨天很早睡,所以睡很飽,今天心情很好,對不對?」哥哥說:「對!」我就要他以後都要早點睡。
 
其他家長回應:我們家老大、老二也常為了這種事爭吵,我也覺得很難處理,一方面我要尊重老大,因為他先來玩、且不想跟別人玩、也不想被人家盯著看,另一方面我想要老二先走開,但老二又不聽,還會說:「我沒有在看他啊!」通常我不知不覺就偏到右腦去了,用生氣收場;如果我偏左腦的處理方式,就是盡量規勸小的離開。
 
基本上我一直尊重老大討厭弟弟這件事,因為那個沒有對錯,不喜歡就是不喜歡,我只能跟他說:「你不喜歡就不喜歡,但行為上,你對媽媽也是,對爸爸也是,對人都該是有些規範需要遵守。」弟弟剛滿3歲,我也是跟他說要尊重別人。但最簡單的方式是,說:「如果你們要吵架的話,什麼都沒有,走!回家!」或者是生氣的看著某一方,他們就會知道要安分點。這是 fast food。
 
Lam 回應:對,沒錯,會生氣是人之常情,因為這種事可能每天發生,家長不可能每一件事情處理到最好,那你要發瘋了。我今天分享的方法是針對孩子可能會因此留下陰影的處理方式,這個case是每天都可能發生的 squabble,這種 squabble 根本不需要去處理。或者你問哥哥:「你不想要妹妹在後面推對不對?」哥哥:「對!」然後說:「妹妹真不懂事,但我也不能把妹妹抓走,因為她還是會想去你後面推,她好討厭喔,帶給你困擾,帶給我們麻煩。他長大就懂的如何跟你玩了,真希望她快快長大。」
 
弟弟妹妹 3 歲半以下都可以這樣說,因為他們不會因此被傷到,4歲的孩子他們才會覺得被批評。所以趁弟妹小的時候,快教育哥哥吧!引導哥哥把討厭妹妹的原因講出來,哥哥心裡不滿就平息一半了,所以都先怪妹妹,問題是「妹妹還沒長大」。
 
家長回應:有時候我也會跟哥哥說:「等到妹妹5歲她就會好一點了,我現在有時候也覺得妹妹討厭。」我用同理心跟哥哥溝通,然後說:「我也是教你教到5歲,你現在才好一點耶!」
只是弟弟 3 歲半的行為問題蠻傷腦筋的,都講不通。
 
Lam 回應:3 歲半孩子的問題行為發生時,例如:丟東西、打人、發脾氣、踢媽媽…,要馬上說:「停!不可以!」接著說:「現在我生氣了,因為你踢媽媽。」然後媽媽掉頭就走或者是不理他。「媽媽不理」對孩子是最重的處罰。但孩子說了對不起,媽媽要馬上原諒他,不再提他的過錯,假如他再重犯舊錯,不需要提「以前你也這樣說,現在又來了」,因為每件發生的事都是一個獨立的教育機會,不要串連在一起。要孩子知道這件事情他做錯了,而不是使他覺得他老是犯錯。不要讓孩子自我否定,放棄改過的機會。
 
家長提問:孩子比較早講話,大人容易跟他溝通,是不是會讓他的發展更容易成熟?
 
Lam 回應:孩子口才好不代表他成熟,孩子不一定真正理解他講出來的話,孩子有可能內在成熟度不夠,可是語言發展超前。現在孩子2歲8個月,你覺得他很厲害,等到再大一點,他的回嘴可能會讓你生氣,所以也不要高估孩子的成熟度,跟他講太多的道理。你的道理是他以後理直氣壯的理由。

家長實例 3


【例三】我們家會處罰孩子 (哥哥 5 歲,弟弟 3 歲半),我們把一些規定訂出來,然後用一個記分表,每天的行為會記分登記在板子上。只是有時候我也會不知道該怎麼記分才好。
 
Lam 回應:記分表適合用在小學,因為他們那個時候對規則已經非常理解了。如果你現在用記分表,你會愈用愈累,因為怎麼算公平?如何加減分?這都會有爭議,一旦你放棄使用記分表,一切的行為又歸零,而且以後他不會對尊重這種記分表的方式了。所以你現在早用,以後你變成沒有武器了。
 
家長回應:可以處罰孩子嗎?
 
Lam 回應:要看你處罰的方式。重點是處罰之後,你不能有心疼或內疚,不能覺得有罪惡感,不能因此又用別的方式來彌補他。因為這個「彌補」的動作,會成為日後他操縱你的手段。例如:他打妳,妳暴怒,妳打了他,然後過一陣子再去便利商店買東西給他。這一類的彌補工作絕對不能做,但如果你心裡內疚,你就一定會彌補。
 
家長回應:我的處罰不是指「打」,我通常是剝奪他們喜歡的東西,例如:他們每天都會吃某個點心,那今天因為一方有錯誤的行為,那一方就不能吃。因為我覺得也要給對的那方一個交待。或者是本來要去一個他們想去的地方,但因為他們吵架,所以旅行取消。
 
Lam 回應:「剝奪他們享受或期待」的處罰方式最可行也最有效 ,但有些人會把孩子關在暗暗的廚房或廁所,這我就覺得沒有必要。
 
其他家長回應:有一次我帶孩子去百貨公司,他在裡面亂跑,我很生氣,我找到他後,帶他去廁所打手心。他永遠記得這件事。我的彌補是抱抱他,睡前我又跟他聊了這件事,然後又抱抱他。
 
Lam 回應:下一次去百貨公司,他再跑,我希望你馬上帶他回家,跟他說:「今天,你不能跟媽媽逛百貨公司了。」用這樣取消孩子的權利是較好的處罰。

關於處罰的議題,我們留到以後再談吧!

 

兒童的教養  家長的態度
學校的教育  您的疑惑、意見...
歡迎與 Ms. Lam 交換心得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立即預約
School menu (English/中文版)
各校暑期課程 DM (中文版)
mi Casa 行事曆
Ms. Lam 校園行事曆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 More
Session 1: 06/13-06/24
Session 2: 06/27-07/22
Session 3: 07/25-08/19
Class Time: 8:30~16:00
More Info >
1 歲的孩子,從這裡起步...
@ mi Casa
多元的設計、專業學習的環境
讓您的孩子在不停探索、發掘中
建構出自主、自然的人格雛型
我們,用心經營著孩子的第二個家...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More